马来建筑
马来西亚建筑主要是伊斯兰文化的组合,传统的马来建筑所采用的建筑工艺精湛无比,非常适合热带环境。现今许多马来或伊斯兰建筑吸收了摩尔式建筑设计风格,例如伊斯兰艺术博物馆、行政首府布城的许多建筑,以及全国各地的许多清真寺。
高脚楼:高脚楼就是利用自下而上的穿堂风保持室内凉爽的代表作,还有高高的屋顶和大窗户搭起了高跷,让空气流过房屋并将其降温。大斜度的屋顶,当倾盆大雨来袭的时候,雨水会很快沿着陡峭的屋顶流走,复杂的雕刻工艺,使房屋外观显得异常精美。木材一直是马来西亚历史上主要的建筑材料;它用于从简单的甘榜到皇家宫殿的一切。
华人建筑
马来西亚的华人建筑分为两大类:传统建筑和峇峇娘惹建筑。装饰明亮的寺庙和梯田店屋还有遍布全国各地的华人寺庙,例如建于1646年的青云亭可以看到中国的影响。巴巴娘惹家庭由彩色瓷砖制成,并拥有大型室内庭院。
许多旧建筑,尤其是马六甲和槟城的古屋,均为峇峇娘惹建筑的遗产,带有室内庭院和漂亮的彩瓦。它们是多元文化碰撞的浓烈缩影,也是带有故事、情感和乡愁的家族宅邸。纵横在建筑图案、室内装潢摆件以及色彩搭配上极其富有欧式元素和马来亚情调。多元的美学交织,华丽的风格,因此也有人将这些娘惹建筑称为“中国式巴洛克”。
印度建筑
印度建筑与马来西亚印第安人一起出现,反映了印度南部建筑。一些锡克教建筑也被引进,这里的印度教寺庙也具有南印度彩色建筑的风格。吉隆坡的斯里马哈马里曼寺(SriMahamariamman Temple)建于十九世纪后期,是马来西亚最精美华丽的印度教寺庙之一。寺庙的细节装饰融合了精美的雕刻艺术、黄金装饰、手绘图案,以及来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精美地砖。
在马来西亚新山市还有一座令人惊奇的印度教寺庙,它几乎完全用玻璃筑造而成,人称“玻璃印度庙”。该寺庙建于1922年,以30万片6种颜色的彩色玻璃片装饰而成,现已成为独一无二的印度教圣地。
原住民建筑
沙巴和砂拉越原著民有自己的独特建筑风格,最具特色的是长屋和水上村落。长屋是传统的群居式住宅,内陆河流沿岸的部落居住在这里。一排排长长的高脚楼,通常是用砍下来的木材搭建,再用藤蔓捆绑,屋顶覆盖着编织的聂帕榈叶或茅草,可容纳20至100户人家。
在马来西亚沙巴州山打根市,河流沿岸和海边,常常还能见到搭建在高高支柱上的古朴的水上村落。房屋之间有木板铺成的道路,路旁拴着小船。村内的交通工具一般是舢板或独木舟。这些曾经因买不起地皮,把房子建在海上而形成的村落,如今成为了山打根的一道风景,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,让人意外的是其中还有一大部分华人。